您的位置:首页 >教学管理>常规管理>详细内容

常规管理

第七周教学工作安排

来源:石门县第一中学 发布时间:2017-03-24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

 

(3月27日—4月2日)

一、常规教学月检查。

二、高三模考阅卷。

三、参加县语委办组织召开各单位联络员会议。

四、参加湖南省高考研讨会(政治、生物)。

五、上传地理教师技能竞赛老师信息表。

六、继续组织“一师一优课  一课一名师”教研活动。

七、高一高二4月1日早-4月4日放月假,4日返校晚自习时进行选择题竞赛。

八、学习“石门一中高考优秀训练试题评选及奖励方案”。

九、教研课安排

 

年级 科目 姓名 班次 星期 节次 备注
高一 语文 刘芳 652 1 3  
数学 匡良广 665 5 5  
英语 郑博锐 663 3 1  
高二 语文 郑杰 635 4 3  
数学(理) 匡昭 640 1 1  
英语 陈银平 621 3 3  
物理 丁国华 641 1 7  
历史 田乐 620 1 6  
地理 黄浩 622 1 4  
高三 语文 杨  军 600 5 1  
外语 刘运清 616 6 6  
数学 刘丽萍 604 6 1  
王继伟 617 6 3  
物理 董井林 605 7 2  
化学 杨德智 615 2 7  
生物 杜登军 616 5 2  
政治 陈  勇 603 5 3  
历史 陈妮红 603 1 5  
地理 陈振华 601 2 4  

十、业务学习资料  提问并不比回答简单

提问有点像钓鱼一样,同样是下钩钓鱼,有的连一条猫鱼也钓不到,可有的大鱼一条又一条。2002年2月22日,美国总统布什在清华大学演讲后,回答清华学生的提问,看到实况后,媒体盘赞精彩,这倒不是说布什总统答得如何好,而是说学生们的问题问得有水平,有气派,有分量,显示出堂堂清华学子和当代中国大学生应有的素质。 
  应该怎样发问,才能体现自己的水平? 
  第一、要问得具体实在。所提的问题要尽量从一个比较小的角度入手,给对方以明确的回答方向,不能大而空,让对方抓不到边。例如: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一学生对布什总统的提问是:“总统先生,欢迎您这次来访,感谢您刚才精彩的演讲。我们可以预见到,中美两国的学术文化交流活动前景是非常广阔的,那么,刚才在您精彩的演讲当中,我也看得出来,您对我们清华大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。那么现在我的问题就是,如果将来您的两个宝贝女儿有机会继续深造的话,您愿意让您的女儿来我们清华大学吗?”这个问题就非常好,它着眼于大的方面;中美两国的文化交流,但入手于一个很小的具体事件:如果将来您的两个宝贝女儿有机会继续深造的话,您愿意让您的女儿来我们清华大学吗?这是一个很具体和实在的问题,对方有明确的回答方向,不能不作出明确的回答。假如这样问:你是怎样看待中美两国文化交流的前景的?这就比较空洞和模糊了,对方完全也可能用模糊的语言来应答。 
  第二、要问大家关心之事。提出的问题必须有一定的普遍性,是许多在场的人都关心的,不要问那些极个别的、很特殊的问题。只有是大家关心的问题,对方才乐意回答。例如,在2002年全国两会期间,在朱镕基总理主持的记者招待会上,一位记者提出的问题是:“今年我国财政赤字3098亿元,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3%。请问总理,如何看待我国的财政风险,这对下届政府有没有影响? ”财政赤字,这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,特别是在年初制定计划时,它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,全国人民都普遍关心。因而,总理很乐意回答,也作了详尽的解释。 
  第三、要问得有艺术性。同样是问某一方面的问题, 怎么问?这是大有讲究的。一位推销保险的青年曾说过,她刚刚开始推销时,往往空手而回,几乎没有生意谈成,后来在几位老推销的指点下,她改变了提问形式,结果,生意好多了。原先,她敲开主妇的家门,向主妇介绍公司的各种业务后,就按习惯问:“你想参加保险吗?”主妇往往回答:“我们不想参加。”当主妇说出这一句后,你再怎么动员,也没有作用了。后来,在介绍了保险业务后,她这样问:“那么,您家打算为老人保险呢,还是为孩子保险?”这一问固然很灵,许多主妇往往会这样问:“为孩子保险有哪些险种?”或者:“为老人保险有哪些险种?”当主妇问这个问题时,说明她已经有了兴趣,成功的可能明显增大了。为什么前一问往往被拒绝,而后一问有成功的可能呢?奥秘在于:你想不想参加保险?是一个是非问,它的答案是“想”或“不想”,这个问题给对方有了否定的余地,就是说,对方完全可以否定,他的否定也是符合你的反问思路的;而后一个是选择问,它的答案是:要么选择这个,要么选择那个,只能选择而不能否定,否则,就不是顺着问题的思路了。当然,对选择问也可否定,但由于受思维习惯的影响,否定的概率会小得多。这就是提问的艺术性。在选择问中,还可以正反内容的选择。就是精心设计两个完全对立的选项,指明两者的利弊关系,然后问对方:你准备选择哪一项?由于理由已经说得很充分,对方只有两者选其一。面对这样的问题,人们往往无暇去分辨这两者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,只注意到自己要从两个答案中选出一个。这种发问可以用在劝说、辩论和演讲中,以增强说服力,让对方在不知不觉中同意你的说法。 
  第四,要问得有深度。有些问题,只要查一查工具书,或者找一找资料,或者自己稍微回忆一下,就能知道的,是一些常识性的问题,对这些浅层次的问题,在一般情况下,就不要问了。所提的问题要有深度,这个深度,主要有三层含义:一是它的答案在一般的书籍中找不到的,只有对方才能回答的问题;二是它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回答的,必须冷静地思考后才能回答;三是回答必然要表现出对方的观点和态度,例如清华大学传播系学生对美国总统布什的提问:“很遗憾,您刚才还是没有明确的回答,您总是说和干解决,而没有说和平统一。三天前您在日本访问时,在议会发表演讲说,美国将牢记对台湾的承诺,我想问总统先生这样一个问题,美国是否还牢记他对十三亿中国人民的承诺呢?那就是遵守《中美三个联合公报》和‘三不’政策。”这个发问就很有深度,它紧承前一个问题而来,紧紧抓住“和平解决”与“和平统一”的区别,紧紧抓住对“台湾的承诺”与对“十三亿中国人民的承诺”而发问,对这样的问题,对方必须围绕这些区别,再作出明确的回答。

 

 

【打印正文】

相关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