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门一中2019年上学期第四周教学工作安排
(2019年3月11日—2019年3月17日)
一、《石门一中作业展示方案》实施
二、“每周一歌”广播录制
三、常德市电脑作品资料上传
四、教学反馈式学生测评
五、航天科普知识竞赛准备
六、学困生强化训练
七、全县英语口语考试考务工作准备
八、湖南省“我的太空梦”第八届太空画资料上传
九、《一中管理》发放
十、资源库建设资料上传
十一、常规教研课:(高二年级因学考将近,部分学科教研课安排紧凑)
十二、业务学习
合作学习教师走向何处?
假定上面的认识能够成立,那么,我以为,要做到“以学生发展为本”的课堂教学,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——
注意研究和利用学生的“预期”
“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”应关注的四个视角
经过多年的宣传,“以学生发展为本”的理念,似乎已经“深入人心”。在我们所见到的教学文献、课例分析乃至于说课评课现场,不提到“以学生发展为本”的,已经不多见。但是,怎样在课堂上将这一理念化为实际的行动,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。本文仅想结合自己对“什么是好课”的观察和研究出发,谈一点想法。
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是从“一节课的基本构成要素”开始的。我认为,从空间维度看,课堂教学是由教师、学生、课程资源三大要素组成的。其中,教师以其“教”的行为,实现对课堂教学的组织、引导;学生以其“学”的行为,在课堂上汲取知识,获得发展;课程资源作为一种师生之间的媒介,是课堂教学得以进行的依托。从时间维度看,假定以一节课为中心,它不仅可以分为“课前”“课中”“课后”这样三个阶段,这三个阶段连续不断发展,引领着教育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,而且还可以从更大的范围内从学段衔接、学科互补等多方面加以考虑。由此,我感到,一堂“好课”,应该具有以下四个特征——
“教”的行为,形成从“预设”到“达成”的流畅线条;“学”的行为,形成从“预期”到“成长”的流畅线条:“好课”应该是这两个线条完美组合而成的和谐交响曲。
“课程资源”,围绕着实现目标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;在课堂里应用时实现了最有效的整合:“好课”应该是这两个方面的完美组合而成的高效能的乐队。
在整体的设计上,课堂教学应该是紧凑的,不应浪费一分一秒;在具体的情境中,它可以是轻松的,充满着生命成长的快乐。
“课”是一个“点”:纵向延伸,包含着课前课后形成的一条“流畅的线条”;横向拓展,应该是多种资源在特定时空的凝聚,所以,应该“瞻前顾后”“左顾右盼”。
笔者曾经听过一节题为《生命的种子》的青春期教育课,内容是关于人类生殖的基本知识。对于高一学生来讲,这是一节比较难上的课。因为它涉及的是这个年龄段孩子们难以启齿但又迫切想知道的东西。这位同时担任学校心理室工作的老师,结合平时的工作,对学生的需求做了调查,针对学生的需要,她从“为什么要孝敬母亲”“为什么女孩子要参加体育锻炼”“女孩子为什么要拒绝婚前性行为”“为什么要珍惜生命”等问题入手,将对话、讨论、图示、讲解等有机地整合在一起。不仅讲清楚了必须要讲清楚的“性生理常识”,而且也恰到好处地让孩子们接受了“性伦理”“责任心”等教育。整堂课气氛热烈而又融洽,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我觉得这节课的成功就在于教师事先充分研究了学生的“预期”,并在课堂上注意利用好这个“预期”。大家都知道,一节课成功与否,能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。而学习兴趣的核心,就是学生对所学内容的“预期”。传统的课堂教学,人们比较关注的是从教师出发的“预设-达成”这一线索的流畅与否,而对于从学生角度出发的“预期-成长”这一线索关注相对较少。因此,我们时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幅景象:教师在讲台上“眉飞色舞”,而学生则在下面“昏昏欲睡”,长此以往,“以学生发展为本”又怎么落实?可能有人会说:在教师进行“预设”时,一定会考虑了学生的“预期”,这可能是对的,毕竟一个成熟的教师,在备课时不可能完全不考虑学生的情况。但是,“考虑”是一回事,能不能“做到”又是另一回事。从我所观察到的课中,凡是能够做到这一点的,往往不仅有良好的课内互动,而且,教学效果也是很好的。
注意从学生需要出发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
笔者曾经听过一节初三毕业班模拟考试以后的“试卷讲评”课。按理,这类“试卷分析”学生会十分关注,认真听讲。但那节课的课堂教学情况并不好。事后我了解到,在课上,教师花了不少精力进行的“文言文讲评”,实际上学生基本上都答对了,教师却依然按照文言文试题讲评的“预设”安排,以“串讲”“对题”为中心,重新讲一遍。而对于错误率较高的“现代文部分”,却语焉不详,学生依然“云里雾里”。
课后,在和执教教师交谈中,我了解到教师这样处理的想法是:由于本校学生来自农村,文言文的基础差,考试时,由于各种原因没有答好的题,分析时一定能做出来。因此,想利用讲评重复一下,让学生掌握得更牢固一些。我觉得这个想法不能说有多大的错,但关键是用怎样的方式来落实。我们知道,按照现代课堂教学理论的解释,“课程资源”是一个广义的概念。它既包括“课程标准”“教材”等“固定资源”,也包括学生等“活的资源”。像上面提到的这节课,假定教师能够根据学生“基本都答对”这样一个实际情况,按照“举一反三”的思路,将“教材”资源、学生这一“活的资源”等整合起来,组织讲评,同样能够达到“利用讲评重复一下让学生掌握得更扎实”的目的,但课堂教学情况就会大不一样。在网络信息时代,教师们能够利用的“课程资源”是十分丰富的。在硬件基本到位的背景下,课堂里“PPT”的使用已经十分普遍,“网页”“互动”等也已经不少。但是,怎样用从学生的需要出发,来用好“资源”,还有许多可以探讨的地方。(待续……)
石门一中教务科
2019年3月10日